寧波?北侖150名志愿者化身垃圾分類“調查員”
“咚咚咚……”寧波市北侖新碶街道機關黨員邵海芬和同事方雪雯身穿志愿者馬甲,敲開了大港新村虞阿姨的家門。
“您好,我們是垃圾分類工作志愿者,來看一下你們家廚余垃圾的分類情況,方便讓我們進去嗎?”亮明身份后,邵海芬和方雪雯來到虞阿姨的廚房開始“工作”,檢查、拍照、記錄在冊……一絲不茍。
虞阿姨在自家廚房設置了兩個垃圾桶,一個放廚余垃圾,一個放其他垃圾,不僅做到了自覺對垃圾進行分類,而且分類的質量也很高,邵海芬和方雪雯綜合評定后,在“優秀”欄下打了一個“√”。

今年夏天,北侖區新碶街道舉行了一場以“黨群合力,分類有方”為主題的居民小區生活垃圾分類質量提升攻堅戰誓師大會,150名機關黨員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幗志愿者、企業志愿者和群團組織志愿者放棄休息時間,集結在此,誓師出發。他們在各自隊長的帶領下,深入結對包干社區,挨家挨戶調查指導居民垃圾分類工作。
志愿者每兩人一組,攜帶的袋子里,除了垃圾分類宣傳冊、該小區的入戶宣傳調查表,還有《新碶街道居民小區生活垃圾分類處罰公示提醒單》。

據介紹,去年10月1日,《寧波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正式開始實施,至今已有整整10個月時間。“效果怎么樣?數據說了算。”新碶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李小國說,為此,他們發動黨組織和群團組織,進行入戶調查指導。
調查表上的分類情況共有優秀、良好、合格、未分類四個等級。“對于廚余垃圾分類質量差或者未分類的家庭,我們通過發放提醒單,告知一周后將再次上門檢查,如果整改仍不到位的,上報給街道綜合執法中隊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處罰,并在樓道或小區內進行黑榜公示。”新碶街道垃圾分類負責人胡亞佩解釋道。
為了使活動持久取得實效,調查指導活動實行包干制,一個黨組織或群團組織包干一個社區,每周至少入戶走訪一次。
街道機關黨員志愿服務隊包干的是紅梅社區。在大港新村小區,在王女士家,邵海芬和方雪雯發現她家里只有一個垃圾桶,桶里既有包裝盒,還有西瓜皮。經過一番詳細了解,發現該住戶垃圾分類意識不強,邵海芬和方雪雯便毫不留情地給該住戶發放了提醒單。

新碶街道大多數住宅小區都是老小區,沒有電梯,志愿者就一個樓層一個樓層的爬,不一會兒,便大汗淋漓,衣服被汗水浸濕,為了完成走訪任務,他們都咬牙堅持了下來。據悉,當天上午150名志愿者共走訪近1500戶家庭,發放《新碶街道居民小區生活垃圾分類處罰公示提醒單》50份。
“這只是一個開始,今后此項工作將常態化的開展。”李小國說,垃圾分類看似是“小事”,實則是“大事”,通過志愿者挨家挨戶的檢查指導,引導居民從“要我分”變成“我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