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座橋,橋在泰順人的心里更是骨子里的愛。
6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及相關單位在廣州召開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優秀案例發布會,集中發布非遺與旅游融合、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實踐、傳統工藝振興三個方面的優秀案例。泰順縣申報的“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活態傳承實踐案例”從全國347個案例中脫穎而出。
自2006年起,國務院先后公布了四批共1372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為及時總結各地寶貴經驗,充分發揮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優秀保護實踐的示范引領作用,提高分類保護工作水平,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開展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優秀保護實踐案例遴選工作。評選出能夠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保護理念;能夠尊重傳承人群的主體地位;能夠根據項目類別和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和實施保護措施,增強傳承活力的優秀保護實踐案例。
遴選工作啟動以來,31個省(區市)以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共推薦了347個案例,涵蓋我國非遺十大類別。經評審,今年共遴選出50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優秀實踐案例,包括民間文學類3個,傳統音樂類5個,傳統舞蹈類5個,傳統戲劇類5個,曲藝類6個,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5個,傳統美術類5個,傳統技藝類8個,傳統醫藥類3個,民俗類5個。
據了解,2009年10月,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人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長期以來,泰順縣高度重視廊橋的宣傳和傳承保護,鼓勵支持民間傳承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技藝和建造廊橋,民間修建廊橋的氛圍濃厚,從2003年至今已建成新廊橋二十余座,在持續開展活態傳承實踐活動中,使該項目傳承人呈梯隊持續擴展,培育出4個建橋團隊,7位國家、省市縣級傳承人。非遺傳承人不僅在泰順開展活態傳承活動,還被邀請到到其他地方進行傳承實踐,如衢州的七里香廊橋,蒼南的大峨橋、臺灣的浙江泰順廊橋等。特別是2016年三座國保廊橋的災后修復工程正是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活態傳承的又一次成功實踐,“文物修復”+“非遺傳承”的融合更是一次經典案例。自2018年起,泰順縣文化部門根據省文旅廳的工作部署,開展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項目浙江“3+N”保護行動,每年制定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保護計劃,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下按照計劃有序開展傳承實踐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