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83歲老醫生仍奮戰一線,57年沒有一起醫療事故!
走進張照黎位于鼓樓街道衛生院的診室,問詢、觸摸、診斷、治療,推拿、揉點……
手影翻飛間,張照黎是那么細致敏銳,幾乎無法察覺他是一位有視力障礙的盲者。
而且,與一般盲人按摩師不同,張照黎是一位推拿主治醫師。
“推拿,不是讓人舒服,而是起治療作用”,張照黎這樣看待醫療推拿和社會上保健按摩的區別。
從業57年來,在他手下得到康復的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小兒斜頸患者無數,扎實的醫學素養、低調的為人風格更使他成為本地備受尊敬的一位醫者。
從寧波市第一醫院退休后,張照黎依然服務于街道、社區兩級衛生院。83歲高齡的他至今仍奮戰在臨床一線,每周工作六天,從早到晚并無間歇。
從數學系高材生轉行醫學
張照黎生于1937年,從小天資聰穎,學業極佳。1956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杭州大學數學系,成為當時為數不多的大學生。
大學四年級,張照黎突然被告知患了視網膜色素變性,這是一種慢性病變,視力會逐漸下降直至失明。“剛開始還是能看見一點的,只是比較模糊”,多年后,張照黎已經學會了坦然接受生命的意外,反過來感恩自己的“幸運”,“當年大學生挺寶貴的,我還沒畢業,國家就把我送到了上海的華東師范大學一邊念書一邊治病。”
可惜多方聯系的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的眼科專家也未能治愈這種罕見病。1961年,經安排,張照黎到北京參加了中國盲人福利會為視障者舉辦的盲訓班。自1955年起,中國盲人福利會為失明者先后舉辦了5期培訓班,包括按摩班、文化班、音樂班、工業班、農業班等,為新中國盲人事業培養了第一批人才,許多“畢業生”后來都成為了行業內的專家。
張照黎趕上最后一期推拿按摩班,學到了這方面的基礎知識。念過數學系的張照黎雖然視力不清,邏輯思維和記憶力卻超群,從盲訓班結業后,他又去上海推拿學校進修。“盲人經濟上要翻身,在學術和技能上一定要立得住。”
后經寧波衛生局考察,張照黎成為寧波市第一醫院推拿科的一位醫生,也是寧波市第一位取得推拿醫師資格的盲人,一干就是35年。
自學中西醫,成綜合性人才
推拿科是醫學上的冷門學科,因為看病時間較長、又是體力腦力的雙重勞動,從業者寥寥,“整個寧波,推拿科醫師不超過20位”。據張照黎介紹,現在醫學院也有針灸推拿系,只是多數學員最終會轉向針灸,而不是推拿。
作為當年“零起步”行業的從業者,工作之后的張照黎花了大量時間鉆研醫科。“不管中醫西醫,與推拿有關的我都找來看。”趁年輕時眼睛還有些微弱的視力,張照黎就著高倍放大鏡,看了大量醫學書籍;后來視力急遽下降,實在看不動了,就請人代讀,或是把書抄成盲文;他還想辦法弄來一臺錄音機,請人讀完錄音,他再拿來反復聽。
特殊年代,為了獲取知識,張照黎想盡辦法。一次,他在醫院圖書館的一本雜志社得到信息,說英國斯文森博士正在北京積水潭醫院工作,此人擅長徒手運用間歇性牽引法,對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有非常好的療效。張照黎隨即給當時的中國紅十字協會會長寫了一封信,希望能得到相關資料,“會長真的給我回信了,并請他的秘書把資料寄來。”“他對知識一直比較渴求。”張照黎的夫人李慧英補充說,“而且他記性很好,過目不忘。”
從醫57年,沒有一例醫療事故,與他的認真及充分的知識儲備分不開。
曾有一位病人腳不會走路,初診為腰椎骨質增生,中醫內科診斷結果叫痿癥,表現為氣血衰弱無力,于是給病人用了很多補氣血的藥。而張照黎問詢、觸摸后,根據西醫神經定位診斷,建議病人拍片,結果確實在頭部發現腫瘤,虧了是良性。
“有些病可以推拿,有些不行。如果從業者診斷能力不過關,以為腰椎痛就盲目推拿,后果不堪設想。”
雖然推拿傳統上屬中醫成分偏多,但作為新時代的醫者,不可不懂西醫。從醫半個多世紀,憑借天分和努力,張照黎成為了行業的翹楚。
“殘疾人不要放棄自身的潛能”
作為視障者,張照黎是完美融入社會的典型,憑借自己的專業獲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寧波各大醫院推拿科的醫生,多是他的學生。
“殘障者對知識當更加珍惜、更渴望,知識對我們來說也更重要。”張照黎深有體會地說,“推拿是祖國中醫學的瑰寶,但從業者首先要把專業學好,不要太考慮賺錢。一定要奮發圖強,現在掌握醫療推拿的盲人還比較少。”
直至今日,張照黎從未停止閱讀和學習。依照專業和興趣愛好,他在家里訂閱了軍事、衛生健康方面的各種報刊書籍。每天晚上,夫人都會讀書給他聽,使他及時了解時事與醫學前沿信息。
“不能因為眼睛看不見就放棄自己所有的潛能,還是應該盡力去獲取知識,盡一切努力鉆研,為病人服務,知識越多,越有好處。你懂得對病人負責,在社會上自然會有威信。”最近,張照黎還對心理學發生了興趣,“這也是未來視障者可從事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