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南田島上“光明使者”

他十八年如一日,舍棄城區的舒適生活,常年奔波在偏遠海島的角角落落;
他組建海島義工隊,發放“便民服務卡”,義務為海水養殖戶、困難群眾處理用電故障;
他帶隊免費維護碼頭路燈和兩萬余戶的表后線路,經常開展治安夜巡、愛心助學等服務;
他常常利用休息時間送愛心到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的身邊……
他就是李永軍,1975年1月出生,縣供電公司鶴浦供電服務站站長。他的愛崗敬業、無私奉獻贏得群眾點贊,海島百姓稱他為“電保姆”“及時雨”“貼心人”。
近年來,李永軍先后獲得“2016年度最美象山人”、“2017年寧波好人”、浙江省電力公司2017年度優秀共產黨員、寧波市首席工人等榮譽稱號。寧波供電公司以他為故事原型拍攝的微電影《星星點燈》,獲得2018年度英大傳媒優秀電視作品一等獎。
“及時雨”:
哪里有困難就沖向哪里
“李站長,我們這邊魚塘斷電了,塘里的蝦蟹缺氧快不行了,快來救救吧。”半夜時分,李永軍手機里傳來了一個著急的聲音。
夜晚的海面一片漆黑、寂靜,只剩下漁船馬達發出的突突聲。李永軍和值班小分隊迅速行動,登上花岙島,直奔養殖塘。
檢查外線沒問題。雖說內線檢修不是他們的份內活,可是時間不等人。李永軍二話不說,帶領大家爭分奪秒開始內線檢查。原來,養殖戶自備的線路被過往的運輸車不小心給扯斷了。迅速搶修后,燈光終于亮起,養殖戶歡呼雀躍,紛紛打著手電給李永軍他們送行。
鶴浦鎮是我縣最南邊的海島,自然災害頻頻“光顧”,讓海島群眾苦不堪言。2012年8月8日凌晨3:20,超強臺風“海葵”在鶴浦登陸,35千伏南田變全站停電,線路倒斷桿279基,全島一片漆黑。在缺少外部力量支援的情況下,身為搶修隊負責人的李永軍與隊員們夜以繼日抓搶修。白天,他帶領隊員趟過齊腰的洪水來到村莊搶修設施;晚上,在微弱的燈光下,啃著饅頭就著礦泉水,與專家一起制定科學的、更快恢復供電的搶修方案。
臺風過境后的第三天,全島最后一個行政村成功合閘通電,整個海島恢復光明,李永軍與隊員們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連續三天三夜的搶險,幾乎沒有時間休息,顧不上換洗衣服,雨水、泥水、汗水混在一起。當李永軍帶著一身疲倦,滿身汗水回到家時,年僅9歲的兒子看到他的第一眼竟然愣住了,過了一會才叫喊起來:媽媽,快來看,爸爸變成泥人了。
“電保姆”:
貼心服務輸送正能量
李永軍的搶修工作場景曾在中央電視臺連線播出,他還在抗擊“海葵”臺風現場接受時任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的慰問。
這樣的“大事”是“偶發”,更多的時間,李永軍帶著員工奔波在海島每個角落,解決影響百姓日常生活的“小事”。一天,鶴翔村一位村民跟李永軍說,說是農田里死了一大批青蛙。雖說不歸他管,但是李永軍出于職業習慣,還是到現場仔細檢查了電纜線路。結果發現,田邊的電纜線皮破裂了,電死了大量的青蛙。“我們還以為田里的水有毒,原來是電纜壞了,幸虧李站長修好了,不然,我們下田可能會觸電,太危險了。”村民稱贊道。
在李永軍擔任站長期間,鶴浦、高塘島電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10千伏鶴島變順利投運,10千伏線路總長度增加了33.5%,電力臺區數量增加了29%,配變容量增加2.5倍,全社會用電量增加1.6倍。轄區內52個行政村117條農用自備線路完成改造,解決了政府和老百姓心頭的用電安全“老大難”問題。他用雙腳丈量著海島每一寸土地,及時完成主線改造、臺區增容布點、低電壓治理等一系列工作。
針對海水養殖用電特點,李永軍和同事們專門制定了一整套供電和服務措施,建立養殖用電檔案,發放“便民服務措施卡”,組建寧波市首個養殖用電微信群。
同時,鶴浦站還搭建了一個“養殖戶平臺”,把轄區內1000多個養殖戶的相關資料納入整個系統,包括養殖地點、養殖內容、用電量、用電形式以及出現緊急情況允許的斷電時間。由李永軍主要參與的課題《基于網絡地理信息系統(WEBGIS)的養殖戶服務體系建設》榮獲了2016年浙江省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一等獎。
在海島,只要用電方面有問題,不論白天還是黑夜,大伙兒第一時間想到的總會是李永軍。他的手機從不關機,成了比值班電話還要忙的熱線。村民賴岳安說,遇到電力上的事,首先想到的是打永軍的手機。村民周瑞勤說,每一年每一天,哪里有問題,老百姓一聲叫,他都能及時帶頭趕到,老百姓對他的感情就這樣一天天越來越深。
“值守者”:
守護海島萬家燈火
李永軍經常笑說自己是“光棍漢”,因為他的妻兒都住在縣城,而他以海島供電所為家,每周僅回家一趟。尤其是每逢過年,李永軍作為站長總是把自己安排在除夕夜值班,十多年來他從未缺席。
2018年2月15日,是李永軍連續第10個年頭除夕值班。17時39分,叮鈴鈴,一段急促的電話鈴聲在服務站響起:“水湖涂村有故障,請盡快檢修。”李永軍與另外三位同事二話不說,扛起工具箱,搭乘搶修車趕往故障地。經過約半個小時的顛簸,搶修小組趕到了漁民家中,經過排查、檢修一系列高效率操作,迅速排除故障,漁民家中的燈又亮起來了。
鶴浦島上的村莊較為分散,除夕當天,李永軍他們先后接到17個報修電話,而且多集中在夜晚。一直忙碌到除夕21時,大家才一身疲憊回到站里。看著遠處漁火星星點點,大家在值班室一人一碗方便面,再配一袋花生米,互道一聲新春快樂,年夜飯就算吃上了。
這樣的年夜飯李永軍已經吃了十次。這樣在搶修中度過的春節,李永軍也已經過了整整十年。
“志愿者”:
讓愛心溫暖海島角角落落
“我們夜晚回來,看到這里一片漆黑,心里空蕩蕩的,現在好了,路燈亮起來,今后漁民朋友走夜路就更方便了,我們心里也踏實了。”今年3月1日,國網象山縣供電公司海島義工隊借助登高車,修好了鶴浦漁港漁業1號碼頭一盞盞“失明”的路燈。
受臺風等自然災害破壞、潮濕銹蝕等原因,島上碼頭存在照明暗區多、路燈損壞多等情況,給夜歸漁民的人身和財產安全留下諸多隱患。
一盞小小路燈,關乎漁民歸航路。李永軍倡議組建一支以黨員帶頭的海島義工隊,深入漁港漁業碼頭及和平灣、金七門等9個漁村碼頭開展實地踏勘,統計破損嚴重及不亮路燈100余盞,分批完成“點亮”工作。
不僅僅是碼頭路燈,李永軍的海島義工隊還為海島1.96萬戶居民提供了免費的表后線路維修服務。這意味著“李永軍”們工作八小時之外無盡的付出。
今年春節前夕,李永軍還帶領黨員服務隊參與幫助點亮了老舊居民區1003盞樓道燈,照亮百姓回家路。該志愿服務活動曾在央視新聞頻道播出。
去年開學季,李永軍帶領海島義工隊向縣慈善總會專項捐贈善款3 萬元,主要對鶴浦鎮、高塘島鄉兩個偏遠海島鄉鎮需要助學、助困、助醫的少年兒童或弱勢群體提供幫扶。李永軍還結對了一位13歲海島孤兒,像對自己孩子一樣供她上學,關心她的衣、食、住、行。
李永軍的付出,海島的居民都看在眼里。在鶴浦流傳這樣一句話:“電不通找永軍,有困難義工來。”
看到李永軍這樣不計回報地付出,常有人問他:電力工作這么辛苦,抗臺搶險這么危險,做義工還沒有回報,你這樣拼命值嗎?李永軍笑著說:“是人都會有感到辛苦的時候,但我是一名供電人,是一名共產黨員,服務群眾和用戶就是我的崗位職責,我們在海島的紅旗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