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啟動垃圾分類二次收運
下午2:30,望春街道水岸心境小區北門口的垃圾桶集中收運點準時來了一輛環衛“其他垃圾”收運車輛。車上下來的兩位環衛工人先細心地在車尾地上鋪了地墊,防止垃圾在清運過程中的“跑冒滴漏”,接著打開車尾后蓋,將路邊的黑色垃圾桶兩個兩個地推送到車尾,再通過機械操作完成桶內垃圾的清倒。
僅十來分鐘,由物業堆放在門口的黑色垃圾桶全部清倒完畢,環衛車輛接著又開往下一個小區收運。據介紹,一輛環衛車可收運60桶垃圾,滿車后開到雙楊垃圾中轉站,經過中轉站“打包”,最終運往垃圾焚燒廠。
“這已經是‘其他垃圾’收運車今天第二次來我們小區收垃圾了,‘廚余垃圾’收運車一會也要來,也是一天兩趟。”小區居民姜輝指著垃圾投放點說道,“垃圾停留時間少了,垃圾桶旁亂堆放的垃圾包也少了,小區環境比以前更好了。”
記者了解到,從3月14日起,海曙區在全市范圍內率先啟動中心城區居民小區垃圾分類二次收運工作,目前已實現中心城區8個街道全覆蓋,到3月底前還將收運范圍擴大至石碶街道。
垃圾分類二次收運有什么好處?區環境衛生服務中心車隊隊長戴正國給出了答案:減輕垃圾長時間停留對小區居民環境的負面影響,營造優美的城市環境。他介紹,海曙區將原先94個其他垃圾自運小區納入到本次收運工作中,既減輕了居民小區垃圾清運負擔,又確保垃圾收運標準統一、規范有序。“尤其是居民小區產生的過夜垃圾,可以通過二次收運及時處理,小區里垃圾味兒可以減少,居住環境也可以提質。”戴正國說。
據了解,本次居民小區垃圾分類二次收運工作包括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收運數量由今年2月底廚余垃圾點位249個,核定2552桶,其他垃圾點位317個,核定3919桶,增加至目前的廚余垃圾點位251個,核定2552桶,其他垃圾點位411個,核定5693桶。
為保障二次收運質量和效果,區環境衛生服務中心明確規范、文明作業要求并分配作業線路。每天,車隊會在上午8點多和下午2點多分別收運垃圾,并開設18個班次,配置36名駕駛員和32名操作工。同時積極與街道、社區對接確定收運點位,進行優化細分,形成合理高效的收運線路。“為了能定時定點分類收運垃圾,接下來,垃圾分類二次收運車在線路規劃和優化完成后將逐步實現‘公交化’。”海曙區綜合行政執法局相關負責人說,二次收運工作開始后,人員車輛均出現缺口。鑒于其他垃圾總量大幅增加,車隊將兩輛廚余垃圾車臨時改裝為其他垃圾車,待新車到位后再作安排,盡可能做到合理配置。
此外,海曙區環境衛生服務中心車隊針對二次收運工作中出現的遺漏點、點位無桶、臟亂差等問題,提前做好應急工作,安排機動人員第一時間前往處理,并根據駕駛員拍照留證與相關街道溝通,協商解決。
記者感言:
跟著垃圾收運車定時定點來到小區,看著一桶桶垃圾被有序“吞”進車里,而收運現場并未有殘余垃圾“滴漏灑”,我不禁從內心點贊海曙的垃圾分類收運體系。
垃圾分類是城市的文明程度、市民的文化素質和生活品質、資源再利用的綜合體現,為的就是逐步實現生活垃圾處理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和產業化,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現今,海曙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工作模式和宣傳理念,“垃圾分類”四個字在市民的意識觀念中潛移默化,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城市能因為垃圾分類的存在而真正“輕”下來。 (海曙新聞網)